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十几个孩子穿着洁白的击剑服,手持花剑,在剑道上灵活地移动,面罩后面,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盯着对手,脚步轻盈而稳健,伴随着“哒、哒”的金属碰撞声,不时爆发出清脆的得分提示音。
“注意步伐!保持距离!”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站在场边,目光跟随着小剑客们的身影,她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享受击剑的快乐,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画面。”
重回剑道的孩子们
今年春季以来,北京市各击剑场馆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据北京市击剑协会统计,目前全市有近3000名青少年注册击剑学员,参与击剑培训的青少年总数超过5000人,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
“击剑运动在北京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王钰介绍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认识到击剑运动的独特价值——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决策能力和礼仪修养。”
在训练场边,一位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表示:“孩子练习击剑三年了,之前中断了一段时间,现在能重新回到剑道,他特别兴奋,我发现通过击剑,孩子不仅身体素质提高了,做事也更加专注和有耐心了。”
击剑教育的多重价值
王钰认为,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击剑被称为‘智者的运动’,它不仅仅是体力上的较量,更是智力上的博弈,运动员需要在瞬间做出判断和决策,这很好地锻炼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和战略思维。”
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击剑发展计划,包括“击剑进校园”活动、青少年击剑联赛、击剑夏令营等,旨在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项运动。
“我们特别强调击剑的文化内涵和礼仪教育,”王钰说,“击剑运动讲究‘敬、礼、让、和’,选手在比赛前后都要向对手、裁判和观众行礼,这种礼仪教育对孩子的品格培养很有帮助。”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的击剑课上,孩子们首先学习的不是技术动作,而是如何持剑行礼、如何与对手友好相处。“我们希望通过击剑培养孩子们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意识。”该校体育老师表示。
科学训练与快乐体验并重
随着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如何科学训练成为家长和教练关注的重点,王钰强调:“对于青少年击剑训练,我们应该遵循‘兴趣为先、科学训练、全面发展’的原则,避免过早专业化,更不能拔苗助长。”
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青少年击剑训练指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建议。“7-9岁的孩子主要以游戏和基本动作为主,培养兴趣和感觉;10-12岁可以开始学习基本技术和战术;13岁以上再进行更专业的训练。”
一位从事青少年击剑培训十余年的教练表示:“现在家长的观念也在变化,不再仅仅追求比赛成绩,更关注孩子通过击剑获得的成长和快乐,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在训练方法上,许多俱乐部引入了科技手段,如使用视频分析技术帮助孩子改进动作,佩戴传感器监测运动量等,使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击剑运动的未来展望
随着击剑项目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北京市击剑协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王钰透露,协会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深度融合。
“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北京市100所中小学建立击剑社团或兴趣小组,让更多孩子能在校园里接触击剑运动。”协会还将加强教练员培训,提高基层击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在竞赛体系方面,北京市建立了多层次的青少年击剑比赛体系,从校级、区级到市级比赛,为不同水平的小剑客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们举办的比赛不仅看重成绩,更注重参与体验,比如设置‘体育精神奖’、‘进步奖’等,鼓励每个参与的孩子。”
对于家长普遍关心的击剑运动安全性问题,王钰表示:“击剑是一项非常安全的运动,有完善的保护装备和规则保障,只要遵守安全规范,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风险非常低。”
重回剑道的快乐
周末的击剑馆里,孩子们正在进行一场练习赛,一名小女孩在得分后兴奋地跳了起来,随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赶紧向对手行礼致歉,这个小插曲让场边的家长和教练都会心一笑。
“这就是击剑教育的体现,”王钰微笑着说,“孩子们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技能,更内化了礼仪和尊重,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收获快乐和成长。”

随着新学期开始,北京市各击剑俱乐部的报名人数持续增加,许多孩子因为喜欢击剑运动的服装和器械而感到新奇,因为击剑带来的挑战而获得成就感,因为交到新朋友而感受到归属感。
“每当我们看到孩子戴着面罩、手持长剑站在剑道上时,能感受到他们的自信和快乐,这种体验是独一无二的。”王钰说,“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我们期待更多孩子能够走上剑道,体验这份快乐,收获成长。”
夕阳西下,训练结束的孩子们脱下装备,脸上带着运动后的红晕和满足的笑容,他们互相击掌告别,约定下周再次“论剑”,剑道上的灯光渐渐暗下,但孩子们对击剑的热情仍在持续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