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十周年,铸剑十年,与梦想同行
北京电 — 晨曦微露,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击剑馆内已是一片银光闪烁,十四五岁的少年们身着雪白防护服,头戴金属面罩,手持修长剑柄,在剑道上移动、交锋、突刺,剑尖碰撞的清脆声响,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和偶尔迸发的喝彩,交织成中国击剑运动最生动的脉搏。
2025年8月,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第十个年头,这场国内规模最大、参与度最广的击剑赛事,已从最初28支俱乐部、不足800人参与的专项比赛,发展为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年度参赛人数突破3.2万人的大型赛事体系,十年来,这项赛事不仅重塑了中国击剑运动的生态,更成为无数人梦想的起点与青春的注脚。
从精英体育到大众参与的范式转型
2015年,当首届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奥体中心揭幕时,中国击剑正处于后伦敦奥运时代的调整期,尽管中国击剑队在奥运赛场上屡获佳绩,但项目普及度低、人才储备不足、市场关注有限等难题始终存在。
“我们最初的目标很简单:给各地俱乐部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联赛创始人之一、中国击剑协会副秘书长张伟回忆道,“当时全国注册击剑俱乐部不到百家,许多省份甚至没有标准击剑馆。”

转机出现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中国女子重剑团体摘银、孙一文个人赛夺铜的成绩,激发了大众对击剑的好奇,随着中等收入家庭对素质教育投入加大,击剑这项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的运动,逐渐走出专业队的围墙。
十年来,联赛构建了分级赛事体系:设立新秀组、公开组、老将组等多个组别,设置花剑、重剑、佩剑三个剑种,举办城市分站赛、全国总决赛和国际邀请赛,2023年,联赛首次实现全程4K超高清直播,单站网络观赛人次突破千万。
“联赛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
27岁的李梦瑶现在是深圳某击剑俱乐部的资深教练,2015年,她作为武汉体院学生参加了首届联赛。
“那是我第一次走出专业队,和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交手。”李梦瑶抚摸着她的旧面罩,上面布满了练习留下的凹痕,“当时我17岁,在U19组别拿了亚军,比赛结束后,有个小女孩跑来要我签名,说以后也要像我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击剑不仅可以竞技,还可以传递梦想。”
李梦瑶的学员中有多人通过击剑特长生渠道进入国内外名校。“联赛给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许多大学教练会专门来赛事现场选材。”

同样因联赛改变人生的还有上海企业家张建国,2018年,他带着10岁的儿子参加联赛南京站比赛,原本只是陪练,却意外激发了自身兴趣。“看着孩子们在剑道上拼搏,我仿佛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张建国不仅自己坚持训练,还投资建设了两家击剑俱乐部。
草根俱乐部与职业体系的深度融合
北京锐剑击剑俱乐部创始人赵欣见证了联赛十年变迁。“早期我们带队员参赛,需要自己联系住宿、运输器材,甚至临时找医生随行,现在联赛有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还有技术分析、心理辅导等配套服务。”
最让赵欣感慨的是竞赛水平的变化。“十年前,U10组别的孩子可能连基本步伐都不熟练,现在同年龄组的选手已经能打出复杂的战术组合,有些甚至达到了一级运动员水平。”
这种进步源于联赛与专业体系的深度对接,自2019年起,联赛成绩被纳入国家击剑队选拔参考体系,多名联赛优胜者入选国家青年队,2022年,15岁的联赛选手陈一鸣入选国家队,并在世青赛上获得奖牌,创造了“从俱乐部到世界赛场”的成长范例。
科技赋能与赛事革新
十周年联赛总决赛现场,一系列科技创新引人注目:AI裁判辅助系统实时分析选手动作,5G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运动员生理数据,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击剑视角。
“科技让击剑更公平、更安全、更具观赏性。”联赛技术总监王志刚介绍,“我们开发的智能判罚系统能精确到毫米级识别有效击中,极大减少了争议判罚。”
赛事组织也日益精细化,2024年联赛引入“分级参赛”机制,根据选手水平划分竞赛层级,使不同水平的选手都能获得相匹配的竞技体验,同时设立“俱乐部积分榜”,鼓励俱乐部培养全面人才。
击剑文化的普及者
联赛不仅是竞技平台,更是击剑文化的传播者,每站比赛都设置击剑历史展区、装备体验区和名师讲堂,让公众近距离了解这项古老运动的魅力。
“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礼仪与尊重。”13岁的杭州选手刘思涵说,“比赛开始前要向对手、裁判和观众致意,无论胜负都要保持风度,这些礼仪已经融入我的日常生活。”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击剑俱乐部数量增长超过600%,长期参与击剑运动的人数超过50万,其中青少年占比达78%,击剑正在成为中国城市青少年最喜爱的运动之一。
新起点,新征程
十周年之际,联赛宣布启动“未来之星”计划: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偏远地区击剑设施建设、培养基层教练员和举办青少年推广活动。
“下一个十年,我们要让击剑运动走进更多城市和乡村。”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表示,“联赛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引进更多高水平国际赛事,同时推动中国击剑文化的海外传播。”
傍晚时分,十周年总决赛U14男子花剑决赛进入决胜局,两名小选手战至14平,全场观众起立观赛,最后一剑,来自成都的选手李维以一个漂亮的转移刺击中有效部位,裁判灯亮起的瞬间,整个场馆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就是击剑的魅力。”看台上的老教练喃喃自语,“十年了,一代代孩子在这里学会拼搏、学会尊重、学会坚持,这些比金牌更重要。”
剑道中央,两位小选手脱下面罩,汗水淋漓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互相握手,然后并肩向四个方向的观众鞠躬致意,银白色的剑身在灯光下闪烁,映照出中国击剑运动更加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