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抱世界—冬运会洋面孔这样说

皑皑白雪映衬着赛道上疾驰的身影,冰刀在洁白的冰面上划出优美的弧线,2025年初,一场汇聚全球目光的冬季体育盛事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冰雪之城隆重举行,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赛会的参赛阵容中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洋面孔”——来自世界各地的冬季项目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技术专家,他们并非仅仅以竞技者的身份出现,更是作为中国与世界在冰雪运动领域深度交融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透过他们的视角,一个更加开放、自信、致力于推动冬季运动全球发展的中国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跨越山海,共赴冰雪之约

对于来自北欧的滑雪老将埃米尔·汉森而言,这已是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参加大型赛事。“从十几年前第一次来中国比赛,到如今再次站上这条国际顶级的雪道,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汉森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不仅仅是场馆设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更在于整个冰雪运动的‘生态系统’——从青少年培训到赛事组织,从公众参与到文化推广,中国在短短数年间构建起了令人惊叹的冰雪运动体系。”他特别提到,赛场所在地的群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超乎他的想象,“无论是在专业雪场还是在城市冰场,你都能看到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享受冰雪乐趣,这种浓厚的氛围是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与汉森有同感的,还有来自北美的花样滑冰教练莎拉·米勒,她此次带领的团队中有两名运动员是中美混血,选择代表中国出战。“选择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基于血缘或情感联系,更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在花样滑冰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开放姿态。”米勒表示,“中国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顶尖的训练环境、科研支持和后勤保障,其专业程度和对细节的把握,让运动员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提升竞技水平,这种‘筑巢引凤’的策略,正吸引着全球越来越多的冰雪人才。”

文化交流,融化冰雪隔阂

赛场之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样生动,在运动员村里,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滑雪运动员皮埃尔与来自中国东北的志愿者小李因为对传统音乐的共同爱好成了好友,皮埃尔兴奋地展示他刚学会的二胡基本指法,“虽然拉得还不成调,但这个过程太奇妙了,我们交换了音乐播放列表,我给他听我们家乡的约德尔调,他向我介绍铿锵的京剧和悠扬的民乐,体育盛事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的文化,让我们发现彼此更多的共通之处。”

来自俄罗斯的冰球外援伊万诺夫则对中国的美食文化赞不绝口。“组委会在餐饮服务上考虑得非常周到,既提供了符合我们饮食习惯的西餐,也鼓励我们尝试地道的中国菜,尤其是这里的火锅,在寒冷的冬季训练后简直是绝佳的慰藉。”他认为,这种生活细节上的包容与便利,让远道而来的运动员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消融了因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隔阂。

技术共享,提升赛事水准

本届冬运会的高水准,也离不开国际技术专家团队的贡献,来自瑞士的赛道塑形专家马克·韦伯负责确保高山滑雪赛道的完美状态。“我与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非常愉快,”韦伯说,“他们学习能力极强,并且乐于接受新的理念和技术,我们共同攻克了几个关于雪质保持和赛道安全性的技术难题,这种合作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输出,更是双向的智慧碰撞,最终提升了整个赛事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水平。”

国际冬季两项联盟的一位官员观察后指出,中国在承办大型冬季赛事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非常注重与国际组织的规则和标准接轨。“从赛程安排、裁判执法到反兴奋剂工作,各个环节都体现了专业性、公平性和透明度,中国正以其扎实的行动,赢得国际冰雪界的广泛尊重和信任。”

中国拥抱世界—冬运会洋面孔这样说

面向未来,共绘冰雪蓝图

这些“洋面孔”的讲述,拼凑出一幅中国冰雪运动与世界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这不仅仅是竞技层面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更是理念、文化、技术和人才的全面互动,通过举办高规格赛事、引进国际顶尖人才、推广普及冰雪文化,中国不仅快速提升了自身在冬季项目上的竞争力,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推动全球冬季运动发展的承诺。

中国拥抱世界—冬运会洋面孔这样说

一位来自奥地利的体育评论员总结道:“我曾报道过多届冬奥会和冬运会,但在中国看到的这种将举办赛事与长远规划、全民参与紧密结合的模式,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它表明,中国拥抱世界的姿态是真诚且富有建设性的,这片东方的冰雪热土,正在为世界冬季运动注入新的活力与想象空间。”

当洁白的雪花飘落在赛场的每一个角落,当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同一个舞台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当欢呼与掌声超越国界响起,中国冬运会上的这些“洋面孔”及其背后的故事,已然成为“中国拥抱世界”这一主题最鲜活、最有力的注脚,这场冰雪盛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竞技的比拼,更是一次文明互鉴的盛典,预示着在全球冰雪运动的版图上,东西方交流合作的新篇章正徐徐展开。